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 Value-centered Education
By Ember Vale
- One minute read - 18 words什麼是心理靈活性?
心理靈活性是一種有助於個人應對壓力、挑戰和不確定性的能力。這個概念在接受和承諾療法(ACT)中佔有重要地位,因為它能幫助人們更有效地適應變化,實現與個人價值觀一致的生活。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,心理靈活性使他們能夠在面對學習困難或社交壓力時,保持情緒穩定和行為適應。
價值觀為中心的教育
在價值觀為中心的教育中,學生不僅學習特定的知識和技能,還學習如何將這些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符合他們核心價值觀的情境中。例如,若一位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是「誠實」,他在學校時就會受到這一價值觀的驅動,這樣他就能在面對學術誠信的挑戰時,做出適當的選擇。支持心理靈活性的教育方法鼓勵學生思考他們的回應方式和行為,幫助他們理解,行為是否與他們的價值觀保持一致。
如何培養心理靈活性?
以下是幾種可在教育環境中實施的策略,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心理靈活性:
1. 教導正念技巧
正念訓練能幫助學生學會在當下專注,接受他們的情緒和想法,而不必對其作出立即的反應。例如,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簡單的呼吸練習,讓他們學會在面對壓力時,暫時放下煩惱,以便再思考和行動。
2. 鼓勵價值觀反思
定期促使學生思考他們的核心價值觀,提高他們對自身行為的自我認識。可以通過寫作作業,讓學生表達自身的價值觀,以及這些價值觀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選擇。
3. 實際應用ACT原則
在教學中實施接受和承諾療法的原則,如認識到內心的掙扎,是成長的一部分。教師可以分享實際案例,例如一個學生在面對考試焦慮時,如何運用心理靈活性技術成功克服該挑戰。
結論
在教育中融入心理靈活性的觀念,不僅能幫助學生面對學業和社交的挑戰,還能促進他們全面的個人成長。培養這種能力,使學生能夠在生活的不同面向,以符合其價值觀的方式行動,建立持久的心理韌性。
透過價值為中心的教育,學生將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,而是能主動創造符合內心價值的生活,這無疑是他們情感和學術成功的基石。